健康管理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管理健康科普详细

产后尴尬难启齿?盆底功能 MRI 检查,揭开盆底肌松弛 “真相”

发布时间:2024-12-03 17:55 本文来源: 放射科 杨琼英 访问量:0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既辛苦又充满期待的旅程,然而,产后却常常伴随着盆底肌松弛所带来的诸多烦恼。腰骶部酸痛、阴道肿物脱出、咳嗽或大笑时的漏尿、便秘及大便失禁等问题,让许多新妈妈们陷入了尴尬与不便之中,甚至有人因此感到自卑与自我怀疑。

 

这一切的根源,往往指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健康问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女性盆底结构复杂而精妙,它像一张吊床一样,承托并维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的正常位置,同时控制着排尿、排便及参与性生活。然而,当盆底支撑韧带、肌肉、筋膜受损时,盆腔器官的功能便会发生紊乱,导致PFD的发生。

PFD包括但不限于膀胱脱垂、子宫或阴道脱垂、直肠膨出、套叠、小肠脱垂及腹膜脱垂等,这些问题通常与盆底薄弱或松弛并存,是成年女性中十分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其复杂性也往往让治疗变得棘手。

 

为什么会出现盆底肌松弛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不断增长,盆底肌的负重日益加重,就像一张被使用过久的吊床,其弹性会逐渐变差,变得松弛。这也是为何产后妈妈在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大时会出现憋不住尿、腹部松垮及腰背疼痛的原因。除此之外,衰老、肥胖、绝经等因素也会导致盆底肌的松弛。

盆底磁共振成像(MRI)

面对盆底肌松弛的问题,许多患者可能会疑惑:既然超声、妇科检查等手段已经能够诊断这一问题,为何还要选择盆底磁共振成像(MRI)呢?

事实上,虽然妇科检查能够观察宫颈、阴道黏膜表面的情况,但在准确辨别哪个器官膨出到阴道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MRI则凭借其高分辨率的盆底肌肉软组织成像能力,能够多平面成像,准确判断肛提肌的损伤、出血及萎缩情况。结合高时间分辨力的动态成像技术,MRI还能够无创、实时、准确地“一站式”评估盆底三个腔室的形态学表现及其功能状况。

与超声相比,MRI在显示解剖细节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图像更加直观全面,且能够对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准确分度。特别是对于中后腔脱垂如小肠膨出、腹膜膨出及直肠套叠等问题的评价,MRI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U(子宫)、B(膀胱)、PCL线(代表盆底水平) 、H线(反映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M线(代表盆底下降幅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MRI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两个病例:

病例1:一位71岁的女性患者,因盆腔器官脱垂及大便失禁接受了MRI检查。在静息期(a),她的膀胱底及宫颈位置正常,但肛门括约肌开放,伴有直肠内容物漏出及异常肛管直肠连接处低位。在力排及排便期(b),H线及M线延长,所有盆腔器官位置均低于PCL线。膀胱下降并突入阴道内,导致阴道前壁完全翻转。子宫脱垂进入阴道腔内,造影剂被脱垂的子宫替代,阴道后穹窿被造影剂填充。此外,还可见一个小的直肠前突。

 

病例2:一位41岁的女性患者,因严重子宫脱垂接受了MRI检查。(a)静息期,(b)力排期。在力排期,她的子宫下降进入阴道,宫颈位于阴道口。H线及M线异常延长,阴道短小且翻转,并伴有宫颈-宫体角度的改变。同时,还可见尿道漏斗化不伴过动症及严重后间腔降低。

这两个病例充分展示了MRI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优势。此外,MRI检查还具有无创、无辐射的优点,让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检查。

温馨提示:盆底肌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除了妊娠、分娩外,久坐、长期便秘、经常搬重物、慢性咳嗽等动作或改变都可能对盆底肌造成损伤。因此,定期接受盆底肌筛查是预防盆底疾病的重要检查方式。

我院自1.5及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放射科新开展了一系列磁共振成像项目,如盆底功能磁共振、心脏磁共振、肛管肛瘘等磁共振成像以及直肠癌等肿瘤的磁共振术前分期。希望通过放射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为临床科室提供更多、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共同守护患者的健康。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前,请您务必确认没有以下情况: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幽闭恐惧症、节育环置入术后等。同时,检查时不应佩戴金属材质的装饰物,并请在检查前使膀胱适度充盈,以便更好地观察盆底结构。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MR学组,廖伟华,严福华,陈敏.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MRI技术与报告规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 56(1): 16-2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后尴尬难启齿?盆底功能 MRI 检查,揭开盆底肌松弛 “真相”
门诊时间 预约挂号 交通路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