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新项目
常规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扩张测试
项目负责人:康定理 参加人员:刘霞 张婧 黎伟 廖爱华
技术特征:肺功能测定适用于评价呼吸功能,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检测的内容分为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和肺循环功能。但是肺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和肺循环功能需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操作技术,我院主要开展常规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扩张的测试,其用途在于:1、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尤其是COPD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2、检测肺、气管病变肺功能的损坏;3、评估手术适应症;4、评定药物疗效 5、呼吸衰竭诊断及监护;6、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论文书写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安全性:常规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扩张实验是一个安全的实验。一些患者实验后出院出现P2O2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吸入了P2O2 受体激动剂的进入肺血管、扩张血管,使得一些通气不良的肺泡的血流增加,通气血流比失调,引起P2O2 下降,此外还可以有心动过速、血压增高等副反应。
创新性、先进性 :肺功能检测、支气管扩张测试,在临床己广泛使用,检测率高,检查无创性,操作易掌握,呼吸内科适用性大。
社会适宜性:除严重心肺功能衰竭、不配合病人、弱智病人不能配合的人外、其他病人或者神志不清的人均可适用 。
经口内进路应用可吸收内固定体治疗下颌骨骨折
项目负责人:罗富萍 参加人员:罗富萍 郝章新
技术特征: 促进骨愈合;征集的体成骨细胞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和生长因子,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可吸收内固定系统为支架,按其结构附着、增值、分泌骨基质并钙化成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自行降解,新生骨长入,降解吸收速率与骨生长速度相匹配,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完全降解,取而代之的为新正骨细胞新生骨细胞形成。
临床安全性:稳定性好,无明显异物反应和疼痛,生物相容性好,吸收速度适中。
有效性:疗效安全可靠,骨折段的稳定性好,骨折的愈合正常,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
先进性:足够的机械强度可保证骨愈合,生物相容性高,无任何毒副作用,减少过敏反应和可触知性,术后CT/MRI成像不产生伪影或障碍,不发生骨生长抑制和植入物移位;不遮挡射线,不影响肿瘤患者术后放疗;无磁场限制,不会初次来MRI安全性问题;可适当诱导细胞生长,分泌,促进骨愈合。
胸壁内固定器judet固定架行肋骨骨折固定术
项目负责人:张勤 参加人员:戴学兵 杜仕建
技术特性:1、judet固定架肋骨固定术操作简单,效果佳,特别是对斜形肋骨骨折固定牢固。2、此法治疗浮动胸壁比呼吸内固定法的并发症低2-5倍,死亡率少3.5-5倍。3、此法其效果确实,伤员可早期活动,且能缩短住院时间。
临床安全性:
1.此法创伤少,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2、与胸部创伤病员手术时同时固定,增加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有效性:
1疗效肯定、效果佳
2、比普通的克式针内固定术及AO钢板内固定器更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创新性:1此张利用记忆合金材料,手术操作方便,简单、疗效确切、疗效好。
先进性:利用记忆合金高科技材料,利用手术操作,减少创伤,固定牢固可靠,优于其他的任何固定术。
术中术后应用胆道镜取石
项目负责人:黄俊伟 参加人员:王波 陈剑峰 陈平 欧扬 杜仕建
技术特性:1.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2、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
创新性先进性: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方便快捷 、可减少术后结石残留,患者依从性好。
早期胃肠癌的诊治(色素内镜)
项目负责人:何书经 参加人员:吴礼国 周凯 李薇 骆明华
技术特征:利用现有的内镜仪系统,在内镜诊疗中应用色素等诊断试剂来辅助识别病变,呈诱隐匿的病变,指引靶向活检,为常规消化内镜检查提供安全,有用的辅助,提高早期胃肠癌的诊治水平。
先进性、创新性:安全性高、有利于提高早期胃肠病的诊断水平,适用人群广,对胃肠癌的早期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超声导向下肝穿刺术
项目负责人:何书经 参加人员:周凯 徐文玉 谭静
技术特征:超声导向下肝穿刺是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肝脏穿刺技术,此项技术对慢性肝病,肝占位性病变的确诊,对肝脓肿、肝表肿的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先进性、创新性:对慢性肝病的确诊、对肝脓肿等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超声引导科避开肝内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中心静脉置管在ICU应用和护理
项目负责人:陈玉梅 参加人员:周姚 王晓兰 王红玉
技术特征:与传统管置针相比,避免了经常穿刺为病人带来痛苦,不限制病员的活动,监测中心静脉压,为危重病人维持有效静脉通道,方便抢救;避免了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而引起外围静脉炎。
创新性、先进性:未发生因为诊治不当而导致感染、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解决了危重病人静脉穿刺难的问题,24小时维持有效的静脉疏通,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项目负责人:郑权 参加人员:卢江 林皓 吴旭波
技术特征:检测中采用酶联免疫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特点,对于乙肝的诊断,指导意见有重要的价值,适合在我们基层医院推广。
创新性、先进性:有利于对乙肝抗原的开展对乙肝:“两对半”的补充和加强,同时对试剂和仪器的要求较低。
化学发光分析
项目负责人:郑权 参加人员:卢江 吴旭波 周勇涛
技术特征: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远远超过了免疫和酶标,已实现了全自动化检测,项目最快在15分钟,最长在60分钟即出结果,并可“急诊优先”,顺应了临床医学对实验诊断的质和量的需求发展,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的检验方法。
创新性、安全性:试剂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含放射物质,无环境污染,可以替代放射免疫分析,把免疫分析有定性分析全面提高到了定量分析,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灵敏度了精确度。在肿瘤标志物,胰岛功能、甲状腺功能激素检测方面具有优势。
无创辅助通气在危害抢救病人中应用
项目负责人:陈玉梅 参加人员:王攀 戚龙 吴正蓉 周姚 王红玉
技术特征:无创辅助通气不同于传统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创辅助通气,通过面罩封闭口鼻,呼吸肌持续正压送气达到改善病人通气,提高病人舒适度和安全性,扩大呼吸肌使用适应症。
好处、创新性:避免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灯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减少呼吸相关的炎症,能有效的改善各型呼吸衰竭,呼吸困难。
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
项目负责人:李燕 参加人员:梅方 颜麒麟 李晴 康玲 徐敏
技术特征:低温灭菌,对耐湿热和不耐湿热的医疗器械,灭菌效果好,适用性好,全自动电脑监测,备有打印系统。
先进性、创新性:快速灭菌,无残留毒性,灭菌物品保存日期可达3-6月,灭菌时间短、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增加手术台次。
皮瓣在创伤骨科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杨勇 参加人员:代守志 朱利军 许树宣
技术特性: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创伤骨科中累及肢体软组织严重损伤的病人并不少见,骨折后伴软组织缺损是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应用皮瓣移植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皮瓣结构包含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瓣应用的主要方式,是将自体的皮瓣切去后,经过移位或移植,定植到人体的另一部位,用以修复缺损。皮瓣赖以成活的关键要点,要有一个蒂部与人体联结,建立营养物质输送的桥梁。皮瓣的蒂部,可以是切取时没有离断的相连组织,也可以是完全离断后用血管缝合等方法重建的联系结构。
皮瓣移植或移位的早期,皮瓣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完全依靠蒂部的渠道输送。皮瓣移植或移位的后期,供应皮瓣的营养物质和血供,还可以从受区底部组织床和周边的联系结构的芽发新生血管中获得。
有效性:近年来带蒂皮瓣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于身体各部,修复各种各样的创伤缺损。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移植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的显著优点,因此有取代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的趋势。
创新性: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移植不同于过去常规应用的带蒂皮瓣。常规的带蒂皮瓣有长宽之比的限制,长距离转移皮瓣时,常需施行姿势固定,而且手术也需分期完成。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转移是以皮血管或肌皮血管为蒂进行转移,只需一次手术即能完成移植过程,使皮瓣不受过去长宽之比的限制。
先进性: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移植,皮瓣大小由所带血管的血供范围决定,且可较容易地长距离转移,不需进行难受的姿势固定,从而避免了其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关节僵硬等
社会实用性: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创伤骨科中累及肢体软组织严重损伤的病人日益增多,骨折后伴软组织缺损是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为避免截肢,应用皮瓣就是病人最大的需求,而皮瓣技术目前温江尚没有一家医院开展,我院开展此项技术,必将填补温江地区的空白,提升我院核心竞争力。
脑卒中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项目负责人:孙嘉 参加人员:林桂君 董磊 骆瑞杰
技术特性: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使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国内<30%),伴随着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人群中的总患病率和致残率则大大上升。脑卒中后及早的,正确的康复处理,可以避免废用性综合症和误用性综合症的发生,并且能使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因而可以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最大的恢复。
脑卒中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同步开始,并且康复处理应当贯穿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早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全过程。
脑卒中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发育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和传统康复治疗(针灸和推拿)
临床安全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适应症:(1)患者病情稳定包括神经病学和其他并发症情况,(2)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3)有足够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4)有足够的交流能力可以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5)有身体的耐受能力去实施康复性活动程序。
禁忌症:(1)病情过于严重或在进行性加重中,(2)伴有严重的并发症,(3)有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
严格的遵循以上适应证和禁忌症,脑卒中的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具有就较高的安全性
创新性:1及早性: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符合脑卒中康复医疗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72小时,即可开始主动性康复活动。
2康复小组的工作模式:脑卒中可能引起十分复杂的神经功能缺损:感觉-运动的,言语交流的,认知功能的,情感心理的,吞咽功能的膀胱与直肠功能的,植物神经功能的,性功能和个人活动能力的,社会参与能力的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康复治疗也必须是针对性的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
先进性:现在有关功能重组和促通技术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偏瘫康复医疗的指导思想,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今天,早期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常规。
然而我国有关偏瘫康复与现代医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国内多以肌肉力量的增加(上肢的拉力,下肢直腿抬高的力量)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现代康复则认为用肌力来评价是十分不可靠的,应以运动质量(肢体运动模式)和日常活动力(ADL)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因此国内训练出现的肌力训练为主,增加上肢的拉力、握力;早期架着患者“行走”以图增加下肢的肌力,这样患者会出现偏瘫步态“行走”等误用综合征,妨碍患者实用功能的恢复。
社会适应性: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残疾率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因此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食道调博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吴正蓉 参加人员:戚龙
技术特征:食道调博术:插入食道导管电极后,电极连接心脏刺激仪,安排程序刺激间接起搏左心房,来诱发、研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无创电生理技术,主要适用于窦房结功能的检查,房室结前传功能检查,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测量,预激综合症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窦房结功能,房室结传导、心动过速的诊断以及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有确切疗效。
创新性和先进性:技术安全可靠,对于窦房结功能、房室结传导、心动过速的诊断以及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均由确切的疗效。
微创腹膜紧急透析
项目负责人:吴正蓉 参加人员:戚龙 王攀 陈玉梅
技术特征: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将微创腹腔引流管尽量避开大网膜插入腹腔,注入2L腹膜透析液,保留2-4小时,外接引流袋引流出透析液,并且根据病情反复多次使用。
先进性、有效性:此技术挽救病人生命是不容置疑,广泛用于急性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顽固性心理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肝昏迷,重症胰腺炎的紧急救治。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漂浮导管技术
项目负责人:吴正蓉 参加人员:戚龙 王攀
技术特征:采用Swan-Ganz气囊血流导向漂浮导管对危重病人的中心静脉压(CVP)、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血量(CO),周围血管阻力(SVR)和肺血管阻力(PVR)等进行监测,及时、准确测定各项参数,了解病人的循环状态,指导临床治疗和观察药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泵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及心脏外科手术。
有效性:患者的血液动力变化在临床症状和影响学改变之前出现,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和评估;也利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型,指导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客观评价血管活性的临床效果;指示预后。
先进性:漂浮导管技术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直接压力监测,克服了以往凭经验的推断,以直接的数据为患者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胸腔微创引流技术
项目负责人:吴正蓉 参加人员:戚龙 王攀
技术特征:在胸腔穿刺的和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穿刺的办法捋细小引流管置入胸腔,外接引流袋,达到引流胸腔气体或液体的目的。
临床安全性:胸腔穿刺技术是内科基本技术,有长期的临床实践,本技术在穿刺的基础上捋引流软管导入胸腔,软管对胸腔没有不良作用,安全、可靠。
有效性:气胸和胸腔积液以及血气等常见病,通常采用穿刺或引流技术达到恢复胸膜腔负压,恢复肺的通气功能。
创新性:本技术是在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兼具了两者的优点。所用穿刺针为常规穿刺针,具有创面小,又能满足单纯穿刺不能满足的持续引流的要求。
先进性:本技术是在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兼具了两者的优点,回避了穿刺技术不能持续引流的缺点,又克服了闭式引流的较大创面和病人被迫保持一定体位的缺点,操作简单易行。
颅内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
项目负责人:颜永强
技术特征:1、微创手术 2、创伤小 3、恢复快
先进性、创新性:创伤小、效果好、减少残疾,减少血肿对颅内的压迫及占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